“一平方米的裝修價格按500元來算,全云南省一年近4000萬戶家庭進行房屋裝修,那一年花在裝修的費用將高達200億左右。”這是云南省家庭裝飾監督管理站給出的初步統計數據。然而,據該管理站保守樂觀估計,僅昆明市大大小小正規、不正規的裝飾企業大概有2000家左右,而真正有營業執照、稅務登記、室內裝飾企業資質證三照齊全的,僅僅不到1000家。家裝市場的水到底有多深?您又該如何避免其中潛規則?行業專家及工商將教您防范。
案例礦泉水瓶做地漏
有人這么形容家庭裝潢:家裝是業主與裝修公司斗智斗勇、勞民傷財、而又費心費力的過程。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怎么也不可能會想到自己家還有這樣的“豆腐渣”工程。去年年底,家住安寧的李先生準備裝修房子了,想保障質量裝得好一些,他沒敢選擇游擊隊,還特意找了家有名有姓有門面的裝飾公司。在與對方商談了價格后,李先生當時覺得這個價格還是可以接受的,就簽了合同,沒想到真正的麻煩卻在后頭。
裝修房子可是件大事情,李先生時不時還抽出時間,上家里去看看工程進展。剛開始,看不出什么門道來,沒過多長時間,這一堆麻煩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幾扇門面包得參差不齊,衛生間的瓷磚是空的……施工方連忙推脫說都是小問題,后期稍加整改就可以了。李先生越想越覺得不對勁,自己又是外行人看不懂這些門道,于是,特意來到昆明找到室內裝飾監督站,要求對正在進行的裝修做一次專業的全面“體檢”。
經過工程師的專業檢測,手里拿到了一份詳細的檢測結果報告:檢測項目涉及地面、水電工程共20余項,結果不合格的多達8項,衛生間、廚房空轉10余塊,接線不按國家標準進行分色,吊頂木龍骨未刷防火漆,黑心的施工方竟然連幾十元的地漏都省了,直接把廢棄的礦泉水瓶剪成漏斗狀,直接倒插在地面洞口處。“根本沒有協商的必要,立即停工賠償所有工程造成的損失!”剛開始還想著整改,這下子堅決不同意再把房子交給這樣的施工方,并拿回了近萬元,挽回了部分損失。
新貓膩打著環保檢測的名義招搖撞騙
家中房屋裝修完畢后,有多少家庭會想到請環保檢測公司來檢測一下自家室內空氣質量是否超標。“環保問題是個大問題,關系到人身健康安全,可是絕大多數家庭都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往往把它不當回事。”
云南省家庭裝飾監督管理站站長王永希介紹,現在昆明市場上承接家裝污染檢測業務的“游擊隊”很多,他們的操作模式也十分簡單,往往通過低價檢測甚至是免費檢測的“誘餌”,標榜正宗、權威,冠以相關部門授權的口號,帶一個便攜式檢測設備就匆匆上陣,成本僅在十幾元左右。
通常這些檢測公司上門檢測,報告往往是“各種氣體污染超標N倍”,讓業主膽戰心驚,隨后提出出多少錢便可以消除污染。“要是他們真能消除有害物質還好,可是一旦問題解決不了,還耽誤了業主的身心健康。”王站長提醒房屋裝修完畢,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并且放置2-3個月,是對付這些裝修污染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
專家提醒消費者需要注意的是,現在有部分人認為室內空氣污染就是裝修惹的禍。這只是一種片面的說法,建筑自身結構、裝修、材料、家具等在選擇不當時,都有可能成為造成污染的因素,所以在遇到可能存在室內污染問題時,要盡快找清根源,解決問題。
因此在保證裝修工藝的前提下,消費者在購買建材及家具時,一定要到正規的市場或超市去購買;購買時認準貼有健康認證標志的產品,并向經銷商索要符合標準的檢測報告,看明產品名稱、有害物質限量、等級等內容再購買,避免因為家具或主材環保質量不過關對居室造成后期室內環境污染。
提個醒家裝中常被投訴的伎倆
【伎倆一】:工程預算免費做,漏報項目似便宜
為了得到施工項目,許多家裝公司都會“免費”做預算。缺乏誠信的家裝公司利用消費者不懂或不太懂工程預算、不了解原材料性能和價格等因素,在預算中故意漏報項目,縮小預算總金額,讓消費者感到工程造價便宜;當交納施工定金后,正式的工程預算就會增加工程項目,加大工程預算。
【破解方法】:簽合同前一定得刨根問底,在合同中與其約定“如果雙方對正式預算達不成協議,定金必須退還客戶”的要求。在施工中要仔細對照預算,看看施工所用的材料是否與預算相一致。
【伎倆二】:隱蔽工程瞞天過海,改變預算增加項目
利用隱蔽工程設置“陷阱”是缺乏誠信的家裝公司的慣用手法,其表現形式一般是臨時規定“水、電”等隱蔽工程“按實際工程量結算”,客戶一般都不會注意,只是在結算時才會發現水、電等隱蔽工程量遠大于自己心中的預算。
【破解方法】:在設計裝修風格時要求家裝公司說明水、電等隱蔽工程的布局,并在預算中載明;在簽訂合同時,約定“由于漏報預算項目,雙方達不成漏報項目的施工協議,由此造成的工程質量問題由施工方承擔全部責任”的限制性條款。
【伎倆三】:工程決算項目拆分,重復計算不規范
缺乏誠信的家裝公司利用業主對如何計算工程量的方法不明白或不太明白的便利條件,結算時在工程量上大做文章,隨意加大工作量;還會出現隨意拆分項目進行結算的現象。
【破解方法】:自己親自測量一下,哪怕是抽查幾項容易計算的項目,看一看是否與《工程決算書》相一致。在合同中約定“預算中沒有的項目,決算中不得增加。否則,不予認可”。貨比三家,牛刀殺價。